半导体技术才是芯片创业公司的保命符
发布日期:2020-3-13 10:03:34
       芯片一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痛点,也是埋在中美之间的一颗定时炸弹,在中兴被罚以后,国家对国产芯片的支持力度加大,大基金扶持,IC产业园建设,项目孵化推进,可谓热火朝天,专门从事芯片设计的公司也在涌现。但是笔者作为一个半导体行业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发现,从事芯片设计真是很难,技术是一大门槛,需要很多年的技术积累,资金又是一大门槛,风头更热衷于赚快钱的项目,对芯片设计这种回报周期很长的项目谨小慎微,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创业公司更愿意从应用开始做,当年风靡全球的无人机、VR/AR、智能摄像头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然而芯片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一个热门话题的带动会让某个领域迅速崛起,比如人工智能就带动了AI芯片的创业大潮,深鉴科技、地平线、寒武纪这些公司也站在了IC创业的风口,并且受到了VC的青睐。在安创成长营的第五期路演中,笔者也见到了几家芯片创业公司,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团队成员都得到了现场评委的一致肯定。


  
  去年,AI芯片创业火得一塌糊涂,现在进场还有没有机会?估计这是很多创业公司在思考的问题。对于创业公司来讲,只有紧跟热点才能受到创投的关注,才有可能顺利拿到融资。当然如果团队足够牛是另一回事,比如在安创成长营进行路演的深圳大普微电子,他们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创业项目,叫做数据存储处理器芯片(DPU)。
  
  关于为什么选择这个创业点,大普微电子的CEO杨亚飞解释,“随着技术的演进,主控芯片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存储器的存储容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对数据处理时需要从存储器将数据放入缓存再做处理,主控芯片和存储器都进步很快,但是中间存储管理和控制技术还相对比较落后。从目前企业级SSD市场来看,主要是三星、西部数据、英特尔在把持,国内大部分数据中心都采用这几家的产品。我们的DPU做了很大的创新,把计算和很多智能的元素放到了芯片上面,实现了计算、存储和智能的融合。以前计算和存储是分离的,存储和显示都是处理器的外部设备,我们认为到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存储和计算是融合的,因此首次在存储盘上开始实现部分计算。当然,开始我们非常谨慎,要把最基础的、通用的计算做好。比如数据格式算法、非结构化数据在盘里查询,以及数据的排序等在盘上来完成,我们觉得这是存储领域未来的一次革命。”
  
  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安创空间联合创始人杨宇欣表示,“我们在寻找和场景相关的应用,之前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基础技术,现在基础技术更多是和实际场景结合,同时我们也看基础技术的发展趋势,去年我们做了AI芯片和物联网芯片,今年都是存储。因为你可以看到,在技术发展的过程当中,数据量不断增加,存储是一个瓶颈,所以我们主要看两个走向,一个是技术走向,一个是行业走向。”
  
  卖IP还是卖芯片?
  
  创业公司拿到融资就算成功了吗?其实拿到融资只是创业的开始,后面他们更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产品落地,以及如何盈利。几乎所有的创业公司都会在生死线上挣扎一番,摆在芯片创业者面前基本有两个选择:卖IP,或者自己做芯片出售。Arm在IP授权领域可谓顺风顺水,是成功的典型案例,对于现在进场的创业者是否适用?在本次采访中,与非网记者听到了两种声音。
  
  杨宇欣站在创投的角度认为只做IP很难生存,必须要做自己的芯片。他分析,“ARM的成功是由于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芯片的前期研发周期非常长,ARM的授权费从几十万美金到上千万美金不等,授权以后每个芯片出货要等两年,每片大概收几美分。IP变成芯片才能向客户证明这个芯片能工作,谁都不敢用没有得到验证的IP,得到验证大概需要半年。而且IP授权给小公司拿不到多少授权费,可能只有十几万几十万美金,IP越小越不核心收的钱越少,然后再等一年半用户把芯片做出来,创业公司可能早就被拖垮了。比如,AI芯片公司,如果只做芯片没有算法和场景立马就会遇到生态系统的问题,因为只做神经网络加速和特定的加速能力,必须要做到足够的开发算法和应用。我不认为一个创业公司能够推出一个生态,所以必须要自己有场景、自己有算法、自己有芯片。AI芯片一定要做垂直整合,有了场景和算法就自己去做,所以创业公司只做IP是不成立,做芯片起码卖出去可以直接收到钱。”
  
  而作为创业者的杨亚飞博士却分享了另一个例子。杨博士曾经在高通工作八年,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芯片制造商,2010年高通就开始研发神经网络IP,而且组建了20人的团队,当时的目标就是要放到手机芯片SOC里面。但是因为功耗问题,迟迟没能实现这一目标,直到2014年这个团队出走成立了Nervana Systems,后来近4亿美金被英特尔收购。现在人工智能还处于混战状态,只搞算法很容易被复制和抄袭,因此创业者拿到了融资本能地都说要做芯片保护自己,以后大的芯片公司可能会寻找这样的IP,相当于做了一个模块作为载体,华为海思使用第三方的IP也是这种模式。作为创业者如果资金充足,可以大胆设计芯片,如果资金有限,就要考虑到芯片的落地问题,做出来可能会砸到手里,从IP开始做起也是一条发展之路。
  
  大普微电子的策略算是两条腿走路,杨博士介绍,“DPU还在早期阶段,我们每做一代产品步子不会很大。对于消费领域,已经属于红海,拼得很厉害,我们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给消费级的SSD硬盘,笔记本电脑的厂商去用,这样我们就从里面提成;对于企业级市场,我们会自己去做产品。高通也是通过两个渠道赚钱:一个是产品,一个是专利。我们也一直在想怎么把技术落地,转化为价值。可以看到我们有非常强的业务场景,现在我们就是要去优化这个业务场景,我们想到了用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这些技术在这个领域当中实现创新。”
  
  创业公司被大公司收购也是不错的归宿
  
  成为一个领域的独角兽是大部分创业公司的愿景,但是毕竟独角兽一般只有一到两个,普通的创业公司也要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能够拿到稳定的业务度过生存期是所有公司的努力方向。在芯片领域,前几年的收购非常频繁,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创业公司被收购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归宿?
  
  杨宇欣分析,“大公司要做一种创新技术可能动力不足,让公司的中间小团队去做也不一定能够拿到资源,而创业公司却在玩命去做一个技术创新,做好了以后大公司可能会选择,如果看好这个市场就有可能收购,这也是为什么小公司会被买。对于一个创业公司,创始人是这个公司最大的天花板,创始人能力有多强,这个公司就能发展到多大。所以创始人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上限,或者自己能突破的上限在哪里。创业其实就是和人生有关,越是早期的项目越是先看人?人决定了这个项目的发展,小公司被大公司收购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杨亚飞博士根据自身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美两国在企业被收购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美国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会被收购和并购,这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并购以后都是大公司在做技术整合,经过两年就开始把原有的这套体系融合到一起;国内在这方面非常欠缺,国内所谓的收购很多情况下都是要看营收,上市公司要收购或者控股主要是为了并表考虑,也就是要考虑公司跨到一个新领域营收要增加多少,因为原本的业务已经讲不出来新的故事了,需要找一个新的题材,这个时候往往对国内的企业有很多苛求。相对而言,美国这些大公司更加宽松,实际上并不要求收购的公司还要单独去创造多少营收。我认为华为未来也会走这样的道路,不断地去找好的公司并购进来,然后在部门内整合。”
  
  芯片创业注定比较艰难,好在政府在强力支持,也有像安创成长营这样的机构在对创业公司提供资源对接支持,对国内的创业者是一个好时机,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芯片创业公司成长起来。
技术支持:万广互联 © 2019 深圳市杰盛微半导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